基孔肯雅热防控宣传手册
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V)引起,经伊蚊传播,以发热、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。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流行。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。
“基孔肯雅热”这个名字来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中的一个词,意思是“变得扭曲”。
2008年,中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,曾引发本地疫情,但尚未形成稳定的疫源地。截至7月26日24时,2025年广东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,均为轻症,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。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。
基孔肯雅热传播途径:
“花斑蚊子“需警惕
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。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。实验室内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,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。
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:
“关节酷刑”勿忽视
潜伏期通常为3~7天。特征是突然发热,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。一般持续数天。其他症状包括关节肿胀、肌肉疼痛、头痛、恶心、疲劳和皮疹。
1.急性期:(1)寒战、发热,体温可达39℃,伴有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减退,淋巴结肿大。(2)皮疹80%的患者在发病后2~5天,躯干、四肢的伸展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,为斑疹、丘疹或紫癜。数天后消退,可伴有轻微脱屑。(3)关节疼痛发热同时多个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、关节肿胀,可伴有全身性肌痛。关节痛多为游走性,随运动加剧,晨间较重。累及小关节,如手、腕、踝和趾关节等,也可能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,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。(4)其他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脑炎、肝功能损伤、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。
2.恢复期:急性期后,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可完全恢复。部分患者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达数周至数月,甚至3年以上。个别患者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。
基孔肯雅热预防:
一般区域常规行,临近区域齐响应
1.控制传染源,就地治疗,减少传播机会。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。2.切断传播途径病室中应有蚊帐、纱窗、纱门等防蚊设备。消灭蚊虫和清除蚊虫孳生地。3.保护易感人群。
基孔肯雅热治疗:
无疫苗与特效药物,对症使用相关药物
1.发热期应卧床休息,大量饮水,不宜过早下地活动,防止病情加重。采取防蚊隔离措施。
2.对症治疗:
(1)优先采用物理降温。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,要避免酒精擦浴。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(布洛芬、对乙酰氨基酚),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。
(2)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,可使用镇痛药物。
(3)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。可使用甘露醇、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。
(4)康复治疗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。
灭成蚊、清积水、防叮咬,科学防控,健康常伴
青海海东市乐都区蒲台乡郭家村 马良 素夏赟 俞婷婷